诺亚舟:如何打破“小学成绩好,初中一团糟”的困局?教育专家有话说​

时间:2022.03.22

  诺亚舟:如何打破“小学成绩好,初中一团糟”的困局?教育专家有话说

   为什么孩子小学成绩好,初中却不好了?这是不是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的,深感无奈的问题呢?

   今天,诺亚舟向大家推荐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钱志亮先生的一篇文章。切切实实来聊一聊这种现象:有的孩子小学成绩挺好,为什么初中却掉队了?小学成绩真的会有很大的“欺骗性”吗?



   先说结论:有的孩子小学成绩的确存在某种“欺骗性”。源于三个方面:

  第一,小学阶段的考试内容相对简单。

   小学的学科学习相对简单、直观,老师的教学也更加注重趣味性,所以孩子学起来也容易。

   拿小学数学来说,主要让孩子掌握基本的运算能力,只要孩子态度端正,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。但是到了初中,学科划分变得细致,课程门类在增加,内容难度也在增加,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变化,导致学习难度提升,孩子想考出高分难多了,所以不少孩子到了初中之后,成绩会出现缩水。

  第二,孩子过去的学习方法难以应付更为复杂的学习内容。

   初中的知识体系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。小学的学习内容以具体形象为主,有一定的记忆力就行,而初中以抽象为主,需要理解+记忆。随着年级越高,孩子越会发现,学习的本质并不总是在于知识量的多少,而在于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。

   刚上初中的孩子,要不断地从原先的“形象思维”向“抽象思维”过渡,如果孩子继续以小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待初中的学习,往往会越来越吃力。

   第三,初中也是孩子厌学情绪高发期。

   十二、三岁,对孩子而言,是一道坎。这个时期,不仅仅孩子无助、迷茫,父母也跟着焦虑困惑。

   他们告别小学生的稚气,开始进入一个“半大不小”的年龄段,不少孩子慢慢会进入人生中最为叛逆的一个阶段。而这个阶段,也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。

   尤其是那些学习上屡屡碰壁的孩子,经历了繁重的学业压力之后,还要感受父母的愤怒和失望,亲子之间经常充满着无法调和的矛盾。渐渐地,孩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。


   总之,孩子初中掉队问题,很有可能是在小学埋下了隐患。那么,想要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,父母可以做哪些努力呢?

  一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

   小学是孩子学涯的起点,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最关键的时期。很多掉队的孩子,之所以会和别的孩子拉开差距,不是智力因素,而是输在习惯太差了。所以我们老生常谈:先抓习惯,再谈成绩。毕竟,成绩是阶段性的总结,是暂时的,但是习惯,往往伴随孩子一生。

   当孩子学习习惯的地基打得牢,孩子不管在初中、高中、大学,甚至是工作之后的学习中,都能大受裨益。其中,以下5点需要家长和孩子格外注意:

   1.预习和复习很重要,形成预习—听讲—复习—作业—总结的学习流程;

   2.做完作业要细心检查;

   3.做好时间管理,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;

   4.培养孩子在学习中勤于观察、思考的能力;

   5.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;

   这些习惯看似简单,其实都需要父母在孩子小学期间花心思、花时间监督孩子去做,一旦孩子养成了习惯,家长才能省心。


  二、小学阶段的学习要以自主学习为最终目的

   在现实生活中,不少有时间、有余力的父母会主动陪伴孩子学习,但是不少父母有一个不好的习惯,就是看到孩子作业答案不对就着急,忍不住告诉孩子正确答案。

   当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问题,你最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教他,他才能懂得解题思路,学会举一反三。等到孩子大一点,家长可以在边上读书,发现问题再去提醒他;再大一点,可以给他一个定时闹钟,让他自己去独立学习、做题,家长慢慢撤离到孩子房间外。这种信任和放手,是孩子迈出自主的第一步。

   三、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和信心

   成绩,并不是小学教育的唯一目的。这不是说小学的学习成绩不重要,而是还有比这更为重要的事情,其中之一,就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。

   以前总有人说:父母和孩子关系最紧张的时候是青春期。到了现在,这个时间明显在提前。有的父母早早地把焦虑投射到刚上小学的孩子身上,小小年龄就充满着竞争感。有的父母对成绩过于看重,用过激的言语伤了孩子的心。不少孩子在小学阶段自尊心和自信已经被剥夺殆尽,对学习仅存的兴趣也被磨光了。所以为人父母,眼光一定要看远一点,为了一时的成绩和孩子大动干戈真的没有必要。

   如果在小学阶段,我们早早地破坏了孩子的学习体验感,他可能在整个学业生涯,都很难重新燃起对自己的信心。这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。


分享

上一条: 诺亚舟聚焦:“双减”背景下,中小学教师如何以研促教​ 下一条:诺亚舟:教育部回应疫情防控和教学考试能否兼顾​
2023年度行业标杆教育集团
诺亚舟教育